我還記得第一次遇見黃媽慶老師的那一天。當時,車流繁忙,我開車時心裡不免緊張,擔心會遲到。那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,微風輕拂,帶來絲絲涼意。心中帶著些許緊張,畢竟這是我首次見到曾在國中基測考卷中出現的人物,我好奇黃媽慶老師會是什麼樣的人。
駛下鹿港交流道,遠遠地就看到黃老師工作坊的招牌。令我驚喜的是,黃老師親自在門口迎接我們,以防我們迷路。那一刻,我心中湧起一股溫暖。這位國寶級的大師,就像一位慈祥的爺爺一樣站在那裡等著我們。
進入工作室,老師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他的作品。目睹這些作品,我才深刻體會到「物物皆美」的真諦。黃老師的作品,將自然界的美麗定格其中,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。
從小,無論是在美術課還是社會觀念中,我們總被教導盛開的花和碩大的果實代表著美麗和豐收。但我們似乎忽略了花朵綻放前的含苞待放,以及盛開後的凋謝過程;我們忘記了果實從青澀到成熟的漸變;我們也未曾注意到那些被蟲蛀的葉子,其實是昆蟲在這植物上生活的痕跡。
這些大自然的「過程」,正是黃媽慶老師創作的精髓。在他的作品中,我們見證了自然界的生滅、變化和空無,體會到美的多重面貌。這讓我想起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:心中若有佛,則萬物皆成佛。佛印禪師之所以能見眾生皆佛,是因為他心懷佛性;而蘇東坡所見的只是牛糞,這反映了他與佛印禪師心境的巨大差異。